C114訊 3月15日消息(顏翊)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河南省加快制造業“六新”突破實施方案》(下稱《方案》)。
《方案》提到,目標到2025年,“六新”突破取得明顯成效,新基建逐步夯實、新技術群體突破、新材料迭代更新、新裝備規模提升、新產品持續涌現、新業態普遍形成,推動形成以傳統產業為基礎、新興產業為支柱、未來產業為先導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制造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均超過30%,壯大7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28個重點產業鏈,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明顯提升,先進制造業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前列。
《方案》提出要堅持適度超前、統籌布局,加快建設泛在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深度融入“東數西算”算力樞紐體系,實施“區塊鏈+”賦能行動,積極布局創新基礎設施,加快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新基建體系。
優化升級網絡基礎設施方面。要加快建設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網絡。到2025年,全省5G基站總數超過25萬個,實現鄉鎮以上5G網絡全覆蓋,5G行業專網具備規模以上企業、產業園區按需保障能力;改造優化寬帶網絡。到2025年,力爭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總帶寬超過3000G,10G—PON(萬兆無源光網絡)以上端口達到150萬個,實現城市、鄉鎮和重點行政村普遍具備千兆光纖網絡接入能力;積極布局衛星互聯網。到2025年,完成38顆衛星組網及373座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北斗三代升級,建成立足中部、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衛星運營和應用服務中心。
統籌布局算力基礎設施方面。要加快建設新型數據中心。到2025年,全省標準機架達到30萬架;加快建設智算超算設施;到2025年,智算和超算算力規模超過2000PFLOPS(每秒浮點運算次數),高性能算力占比超過30%。
積極發展技術基礎設施方面。 加快發展人工智能。到2025年,突破一批關鍵算法,初步建成較為完善的算法轉化與應用生態;加快發展區塊鏈。到2025年,全省多領域、多場景、標準統一的“河南鏈”服務體系全面建成;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到2025年,打造100個制造企業內網改造標桿,建設10個左右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基本建成覆蓋制造業重點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
《方案》全文如下:
河南省加快制造業“六新”突破實施方案
為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把“六新”(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突破作為提升戰略競爭力的關鍵舉措和重要標志,找準著力點、突破口,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和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前瞻布局新基建、聚力攻克新技術、大力發展新材料、積極打造新裝備、多元拓展新產品、加快培育新業態,推動以“六新”突破為標志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六新”突破取得明顯成效,新基建逐步夯實、新技術群體突破、新材料迭代更新、新裝備規模提升、新產品持續涌現、新業態普遍形成,推動形成以傳統產業為基礎、新興產業為支柱、未來產業為先導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制造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均超過30%,壯大7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28個重點產業鏈,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明顯提升,先進制造業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前列。
二、前瞻布局新基建
堅持適度超前、統籌布局,加快建設泛在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深度融入“東數西算”算力樞紐體系,實施“區塊鏈+”賦能行動,積極布局創新基礎設施,加快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新基建體系。
(一)優化升級網絡基礎設施。
1.加快建設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網絡。統籌5G網絡規劃布局,推廣應用節能5G基站,推動老舊高能耗設備退網和升級改造,推動網絡共建共享,實現產業園區、交通樞紐、旅游景區等重點場所全覆蓋。深入實施“5G+”示范工程,在智能制造、現代服務業、智慧城市等領域打造一批標桿應用場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參與5G應用示范和推廣。到2025年,全省5G基站總數超過25萬個,實現鄉鎮以上5G網絡全覆蓋,5G行業專網具備規模以上企業、產業園區按需保障能力。(責任單位:省通信管理局)
2.改造優化寬帶網絡。加快建成全面覆蓋城市建成區和有條件鄉鎮的“雙千兆”網絡基礎設施,持續優化光纖寬帶網絡架構,實施鄭州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提升工程,爭創國家(鄭州)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打造千兆網絡示范省。建設新一代超大容量、超長距離、智能調度的光傳輸網,構建四級算力時延圈。到2025年,力爭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總帶寬超過3000G,10G—PON(萬兆無源光網絡)以上端口達到150萬個,實現城市、鄉鎮和重點行政村普遍具備千兆光纖網絡接入能力。(責任單位:省通信管理局)
3.積極布局衛星互聯網。合理布局北斗系統、遙感衛星等基礎設施。構建“河南系”高中低軌衛星融合星座,整合提升全省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建設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河南分中心。統籌建設衛星接收站網等地面設施,實現多站協同運行。到2025年,完成38顆衛星組網及373座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北斗三代升級,建成立足中部、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衛星運營和應用服務中心。(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國防科工局)
(二)統籌布局算力基礎設施。
1.加快建設新型數據中心。加快中國移動(河南)數據中心、中國聯通中原數據基地、中國電信鄭州航空港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引導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集聚發展,推動鄭州、洛陽市建設超大型綠色數據中心集群,爭取全國路網客戶服務數據中心、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國家水利大數據災備中心落地我省。到2025年,全省標準機架達到30萬架。(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通信管理局)
2.加快建設智算超算設施。加快中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二期)等項目建設,支持鄭州、洛陽市打造全棧國產化智能計算中心,鼓勵各地按需建設智算中心。圍繞數字經濟、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超算創新生態專項,提升國家超算鄭州中心發展水平。建立算力交易市場運營機制,鼓勵各地為中小企業、科研機構提供普惠算力資源,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門檻。到2025年,智算和超算算力規模超過2000PFLOPS(每秒浮點運算次數),高性能算力占比超過30%。(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通信管理局、科學院)
(三)積極發展技術基礎設施。
1.加快發展人工智能。依托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鄭州大學、省科學院、嵩山實驗室等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科學探索。支持鄭州數據交易中心探索建設公共數據專欄、社會數據和城市專區,引導國家超算鄭州中心、中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聯合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共建公共數據訓練集。加快建設數據標注行業標準體系,支持商丘、安陽市打造高水平數據標注產業集群。到2025年,突破一批關鍵算法,初步建成較為完善的算法轉化與應用生態。(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行政審批政務信息管理局)
2.加快發展區塊鏈。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開展聯合攻關,研發面向國產操作系統和芯片的區塊鏈底層技術,打造省級區塊鏈安全技術檢測中心、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在省、市兩級政務云開發部署“河南鏈”公共基礎平臺,推動在政務服務、民生服務等領域示范應用。鼓勵企業面向智能制造、民生服務、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等領域建設行業聯盟鏈,打造應用服務平臺。到2025年,全省多領域、多場景、標準統一的“河南鏈”服務體系全面建成。(責任單位: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行政審批政務信息管理局)
3.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支持企業運用新型網絡技術建設企業內網,打造內網改造標桿和5G全連接工廠。加快洛陽、許昌、漯河等市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應用推廣,支持有條件的地方依托骨干企業新建一批二級節點。建設全省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制造業“智慧大腦”,構建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到2025年,打造100個制造企業內網改造標桿,建設10個左右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基本建成覆蓋制造業重點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通信管理局)
三、聚力攻克新技術
緊盯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迭代性顛覆性技術,加快建設高水平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協同開展技術攻關,促進創新成果轉化運用,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一)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聚焦“六基”(基礎零部件和關鍵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技術、基礎軟件、產業技術基礎)關鍵領域,定期更新重點領域產業基礎攻關目錄,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著力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在重點領域布局一批產業基礎共性技術中心,提升與產業基礎發展相適應的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等支撐能力。到2025年,力爭承擔30項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突破和推廣應用100項“六基”技術與產品。(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省政府國資委)
(二)攻堅關鍵共性技術。結合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圖譜清單,梳理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組織開展常態化對接,吸引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攻關,努力實現進口替代、高端替代。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最前端,強化戰略性技術研發,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柔性電子、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領域,力爭取得原創性科技成果。到2025年,力爭突破200項關鍵共性技術。(責任單位: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省政府國資委)
(三)建設重大創新平臺。支持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積極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研發活動全覆蓋。充分發揮國家、省重點實驗室技術優勢,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示范應用和推廣。強化企業和各類創新平臺協同攻關,構建覆蓋全產業鏈條的協同創新網絡。到2025年,力爭省級各類創新平臺突破8000家,在重點產業領域深度融入國家創新戰略體系,形成中國制造“河南創造”主力軍。(責任單位: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省政府國資委)
(四)推進科研設施共享。堅持制度推動、信息共享、資源統籌、獎懲結合,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將符合條件的科研設施、儀器全部納入統一網絡平臺,按照不同領域或儀器功能實行分類開放共享。加強激勵引導和考核獎懲,加快推進科研設施與儀器向社會用戶開放,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將科技資源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責任單位:省科技廳、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
(五)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發揮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作用,推進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就地轉移轉化。開展創新產品綜合推廣場景行動,促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重點新材料、首版次軟件等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到2025年,全省布局建設50個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責任單位: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省政府國資委)
四、大力發展新材料
將新材料作為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石和先導,聚焦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領域,推動全省新材料產業產品高端化、結構合理化、發展綠色化、體系安全化。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實現從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強省轉變,為制造強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一)提質發展先進基礎材料。
1.先進鋼鐵材料。推進先進鋼鐵材料產業精品化、優特化、品質化、特色化發展,大力發展EP防爆鋼、超高強鋼等高品質特殊鋼,重點開發智能制造、軌道交通等領域高端裝備用鋼,突破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用特種棒線材、板材、管材以及高強度汽車鋼等尖端產品,加快發展高端軸承鋼、齒輪鋼等核心基礎零部件用鋼,依托河南鋼鐵集團打造全國一流大型鋼鐵企業,優化鋼鐵產業布局,引領先進鋼鐵材料全產業鏈提升。(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政府國資委)
2.先進有色金屬材料。推動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產業延伸高端產品鏈條,實現從材料向器件、裝備躍升。突破鋁基復合材料、高端工業型材等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輕量化高端鋁材,推動鋁合金向高端精品鋁加工延伸。加快發展高精度銅板帶、高端銅箔等銅基新材料,推進高端銅基材料在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應用。推進研發低成本高純鎂提純精煉、高性能鑄造鎂合金和鎂鋁復合材料等制備及精密成型技術,拓展輕量化高強度鎂合金在軍工、電子信息等領域應用。發展超寬高純度高密度鎢鉬濺射靶材、電子功能鎢鉬新材料及精深加工產品。加強鉛鋅冶煉伴生有價金屬提取、提純等技術研發應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教育廳、地方金融管理局、財政廳、科技廳)
3.先進化工材料。推進先進化工材料產業向功能化學品、專用化學品、精細化學品發展,延伸發展下游高端產品,實現從關鍵基礎原料到高端化工新材料跨越。大力發展特種尼龍纖維、尼龍切片等尼龍新材料,發展尼龍注塑、聚氨酯精深加工,打造國內領先的尼龍新材料生產研發基地。加快推動可降解材料、生物基材料、先進膜材料、氟基新材料、鹽化新材料向終端及制成品方向發展,推動產品迭代升級。(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應急廳、科技廳)
4.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推進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向綠色化、功能化、高性能化方向提升,實現從耐材、建材等傳統領域向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新興領域拓展。重點發展芯片制造、油氣鉆探等領域用復合超硬材料及制品和關鍵裝備,擴大應用領域,打造全球最大的超硬材料研發生產基地。聚焦細分領域,加快發展吸附分離、高效催化分子篩材料,空心玻璃微珠材料,氣凝膠材料等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重點發展功能耐火材料、高效隔熱材料、氫冶金用關鍵耐火材料等,積極發展優質浮法玻璃、超薄玻璃等新型玻璃和特種水泥、絕緣及介質陶瓷等新型建材。(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二)培育壯大關鍵戰略材料。
1.電子功能材料。加快發展半導體、光電功能材料、新型電子元器件材料產業,打造全國新興先進電子材料基地。加快布局發展氮化鎵、碳化硅、磷化銦等半導體材料,開發Micro—LED(微米發光二極管)、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用新型發光材料,薄膜電容、聚合物鋁電解電容等新型電子元器件材料,電子級高純試劑和靶材、封裝用鍵合線、電子級保護及結構膠水等工藝輔助及封裝材料。加快濕電子化學品、高純特種氣體、高純金屬材料研發和規模化生產。(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
2.高性能纖維材料。重點研發48K以上大絲束、T1100級碳纖維制備技術,重點發展玄武巖纖維、電子級玻璃纖維等高性能纖維材料,推動碳纖維在汽車制造、航空航天等領域應用,建設國內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基地。重點突破對位芳綸原料高效溶解等關鍵技術和大容量連續聚合、高速紡絲等制備技術,推動產業鏈向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延伸。重點發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材、薄膜、纖維等制品,拓展在機械制造、醫療器械等領域應用。加快發展光致變色纖維、溫感變色纖維等功能化、差別化再生纖維素纖維和差別化氨綸纖維,推動氨綸產業發展壯大。(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
3.新型動力及儲能電池材料。大力發展正負極、電解液、隔膜等金屬離子電池材料,布局發展鈉離子電池、全(半)固態電池產業。突破發展質子交換膜、膜電極、催化劑和擴散層等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建設國家氫燃料電池產業基地。重點發展晶體硅光伏電池材料和化合物薄膜,開發大尺寸單晶硅、多晶硅太陽能硅材料、多晶硅薄膜等,研發新型高效鈣鈦礦電池材料和銅銦鎵硒等薄膜電池材料,打造“硅烷—顆粒硅—單晶硅片—電池片—組件—電站”產業鏈。(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
4.生物醫用材料。重點研發體外膜肺氧合機用中空纖維膜、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用彌散強化金屬及合金等醫療裝備材料,打造一批醫療裝備材料生產基地。加快發展用于心血管、人工關節等臨床治療的功能性植/介入醫用材料,推動聚乳酸可降解材料在醫用領域應用。突破發展醫用苯乙烯類熱塑性彈性體、生物相容性材料、生物墨水、醫用級聚砜/聚醚砜材料等先進材料,推動醫療耗材產業高端化發展。(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醫保局、衛生健康委、醫學科學院)
5.節能降碳環保材料。加快發展基于溶劑、膜材料、金屬有機框架等碳捕集材料,重點研發CO2(二氧化碳)合成低碳烯烴、芳烴、醇酯等碳利用技術,加快發展結構裝飾一體化保溫板材、節能自保溫型墻體及材料,推動珍珠巖保溫材料、超高保溫節能玻璃等產品研發應用。大力發展水污染治理、工業廢氣處理等領域催化劑材料、混合基質膜、高性能中空纖維膜,加強相關技術研發和產品推廣,研發推廣有害物質含量低的涂料、油墨等材料,減少有害物質源頭使用。(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
(三)搶灘占先前沿新材料。
1.納米材料。積極發展金屬、陶瓷、復合材料等領域納米材料,開發電子級球形納米材料、稀土納米材料等產品,前瞻布局發展量子點發光材料、球形氧化鋁氮化硼導熱材料等先進納米材料,加快濟源納米材料產業園建設,支持碳納米管、分子篩等細分領域持續壯大。(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
2.石墨烯材料。重點發展石墨烯儲能器件、功能涂料等特種功能產品,拓展在防腐涂料、觸摸屏等領域應用,開發基于石墨烯的散熱、傳感器材料等,研發規模化制備和微納結構測量表征等關鍵技術,開發大型石墨烯薄膜制備設備及計量檢測儀器,加快建設一批石墨烯產業基地。(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
3.增材制造材料。加快發展3D打印專用鈦合金、鋁合金等金屬粉末,開發高性能穩定性光敏樹脂、粘結劑、工程塑料與彈性體和碳化硅、氮化硅等陶瓷粉末、片材,研發金屬球形粉末、納米改性球形粉體等材料成形與制備技術,加快培育增材制造材料產業。(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
4.先進復合材料。大力發展超導復合材料、碳/碳復合材料等,開發高性能碳纖維、硼纖維、碳化硅纖維等增強體和先進樹脂、合金、陶瓷等基體材料,開展高熵合金、液態金屬等先進合金研究,打造“高性能纖維—先進復合材料—功能部件”產業鏈。(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
五、積極打造新裝備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裝備、培育壯大新興裝備、加快布局戰略前沿裝備,加快裝備制造業大型化、智能化、服務化、國際化轉型。到2025年,全省新裝備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形成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再造裝備制造業新優勢。
(一)改造提升傳統優勢裝備。
1.礦山裝備。突破綜采綜掘、選礦成套核心技術,加快發展大型礦山綜合采掘成套設備、露天礦成套設備、大型選礦粉磨設備等裝備,提升高端礦山裝備供給能力。加快研制純電動礦用自卸車、智能挖掘機、智能鉆機等礦山開采裝備,為綠色礦山建設提供先進裝備支撐。加快5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突破發展一批智慧礦山裝備。(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
2.掘進裝備。聚焦隧道掘進機、隧道機械化專用設備、地下空間開發等產業發展需求,重點發展大功率、高速度、強適應、智能化新型盾構成套裝備,大力發展多模式盾構機、大噸位裝載機、大型路面施工機械等優勢裝備產品。加快發展“大”“小”“異”不同斷面及土壓、泥水、硬巖等不同適應性的全系列掘進裝備,滿足各種工程應用需求。緊盯智能傳感器、控制器、電氣元件等掘進裝備產業鏈關鍵環節,做優關鍵零部件配套產業。(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
3.電力裝備。圍繞特高壓電網建設,持續開展特高壓輸變電、柔性直流輸電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特高壓換流閥、控制保護、GIS(氣體絕緣開關設備)等關鍵零部件迭代升級。大力發展大容量海上風機新裝備,提高風輪葉片、齒輪箱、大容量發電機及變流器、偏航系統等配套水平,加快發展海上風電換流閥和控制保護、高精度直流測量、數字換流站、低頻輸電斷路器等產品,提升新型變配電裝備供給水平。(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
4.農機裝備。加快發展新型智能大功率拖拉機及智能耕種機、聯合收獲機、秸稈收集處理機等新型耕種收獲裝備,突破高效節能、遠程運維、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加快開發生產大功率發動機、200馬力以上拖拉機底盤、濕式離合器等關鍵核心零部件,發展植保無人機和水田植保機械、節水灌溉與水肥一體化裝備等。(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發展改革委)
5.起重機械。加大橋式起重裝備、門式起重裝備、懸臂起重裝備等產品智能化研發力度,加快突破輕量化技術,提升安全監控、故障診斷、精確定位等成套設計水平,持續推出迭代升級產品。加快開發大噸位起重機發動機和鋼絲繩、大載荷斷開式車橋和大扭矩自動變速箱等關鍵核心部件,提升本地配套能力。(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
(二)發展壯大新興高端裝備。
1.節能環保裝備。鞏固提升節能電機、大氣污染治理裝備、大氣監測儀器等領域優勢,加快發展飛灰、鋁灰、赤泥等難消耗固體廢物的規模化利用技術裝備,補齊激光器、密封件、燃燒器和高效電機等關鍵核心零部件短板,提升節能環保裝備供給能力。以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為抓手,推動節能環保裝備示范應用,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完善節能環保裝備產業鏈條。(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
2.數控機床。堅持突出重點、應用帶動、質量先行,聚焦關鍵部件、專用數控機床和高檔數控系統,重點突破數字化設計、高精度加工成型等高檔數控機床關鍵共性技術,面向機械、汽車、航空航天等應用市場,鞏固提升軸承等專用機床領先優勢,擴大中高端通用機床規模,全面提升現有產品專業化、精細化水平。(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
3.機器人。圍繞關鍵零部件制造、智能化發展和行業應用,推動機器人產業高端化、特色化發展。面向工業生產各個環節,重點發展高精度、高可靠性焊接、裝配、搬運、噴涂等工業機器人。面向危險品操作、消防等領域,著力開發消防救援、巡檢、特種作業機器人。圍繞居民生活需求,積極發展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型機器人。(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
4.高端儀器儀表。開展新一代激光器、日盲紫外探測器、高精度電流互感器等部件共性技術攻關,加快突破質譜、光譜、色譜、電鏡等高端測量分析關鍵技術,為高端儀器發展提供基礎支撐。開展新一代智能儀表研發,支持關口用高精度電能表、控制系統及特種測控儀表等研究,進一步提升體外診斷儀器、氣體傳感器等優勢領域研發能力。(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發展改革委)
(三)引育發展戰略前沿裝備。
1.航空航天裝備。發展航空器整機、光電探測器等裝備,加快軍用航空機載裝備開發和迭代升級。開展千公里級激光雷達、星間骨干網激光通信等關鍵部組件研發,強化航空航天連接器、宇航級管路件等技術和產品研發攻關,提升關鍵組件配套能力。開發衛星多功能模組和智能終端產品,提升遙感衛星制造能力,推動商業衛星批量化設計、研發與低成本制造,打造全國衛星及應用產業高地。(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國防科工局、發展改革委)
2.氫能裝備。聚焦制氫、儲氫、加氫、氫能發電等環節,全面提升高端氫能裝備供給能力。突破低成本、高效率、長壽命質子交換膜電解制氫、高溫固體氧化物電解制氫成套工藝,加快發展制氫裝備、氫氣純化裝備和儲氫供氫裝備,提升關鍵閥體和高壓件配套水平。開展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部件批量制備技術研發攻關,研發燃料電池系統、車載供氫系統等氫能發電裝備。(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
3.儲能裝備。強化先進儲能技術攻關,重點發展規模儲能用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大容量超級電容儲能等儲能設備,發展儲能能量管理系統、儲能變流器等新裝備,促進分布式利用技術與儲能技術融合發展。開展退役動力電池儲能梯級利用技術、新能源綜合利用與電力儲能系統集成技術等研究,研發儲能電池及系統在線檢測、狀態預測和預警技術及裝備。(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
六、多元拓展新產品
深入實施制造業“三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推動新技術、新設計、新材料、新工藝對供給體系增勢賦能,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河南制造向河南創造轉變、河南速度向河南質量轉變、河南產品向河南品牌轉變。
(一)加大新品研發力度。支持企業走“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研制一代”發展道路,加大新產品研發投入力度,加快產品迭代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鼓勵傳統產業企業瞄準消費升級趨勢,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大力實施技術改造,提升中高端產品供給水平。支持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企業立足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研發一批填補國內外空白的高精尖產品。(責任單位: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
(二)提高工業設計水平。鼓勵企業優化提升產品功能、結構、形態及包裝設計能力和水平,加快發展智能化產品、節能環保產品、適老化產品和創意產品。在重點產業領域培育建設一批省級、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和研究院,定期舉辦省級工業設計大賽,推廣先進設計理念,加強人才交流合作。引導裝備制造企業提升集成設計和解決方案服務能力,食品企業提升產品功能、包裝和品牌設計能力,鋼鐵、有色、化工、建材企業提升節能環保綠色設計能力,家電家居企業提升智能化、適老化設計能力,紡織服裝企業提升時尚創意設計水平。加快補齊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氫能儲能等領域設計短板。到2025年,全省建設20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300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
(三)打造中試驗證平臺。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加快布局一批發展成熟、適應產業需要、覆蓋細分領域的中試基地,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支持科研機構、高校和具有公共服務能力的科技型企業等建設一批功能齊全、開放共享的通用服務型中試基地,發揮其特色學科與研究領域優勢,與地方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相結合。依托龍頭企業、各類開發區等建設一批能完善發展創新鏈、既自給自足又對外開放的特色服務型中試基地,為擴散新技術和新模式、孵化新企業、培育新業態提供有力支撐。到2025年,全省打造50個左右中試基地。(責任單位: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
(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實施制造業卓越質量工程,引導企業實施以質量為核心的品牌發展戰略,開展質量管理體系標準貫標行動。開展質量管理數字化“深度行”行動,培育一批省級和國家級質量標桿示范企業。組織開展制造業可靠性提升行動,健全可靠性標準體系,加強質量與可靠性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遴選一批典型案例。加強標準、計量、試驗測試等質量基礎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參與制定行業及國家標準,加強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行業協會等組織開展質量品牌培訓、咨詢、診斷等服務。到2025年,創建50個國家級質量標桿企業,培育100個市場美譽度高的工業品牌。(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工業和信息化廳)
(五)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綠色新產品,將綠色設計理念融入產品全生命周期,培育建設一批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提升節能環保新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鼓勵生產企業采用標準化、模塊化零部件,提升可回收性。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導生產企業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鼓勵龍頭企業開展廢棄物回收利用,積極利用可再生材料、可降解材料、低碳材料等開發環保新產品。大力推廣工業裝備再制造,加快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等領域再制造裝備發展,加強再制造產品認證與推廣。到2025年,培育建設500個綠色工廠、30個綠色園區。(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商務廳、市場監管局)
七、加快培育新業態
順應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新趨勢,培育發展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和服務化延伸等制造業融合新模式、新業態,賦能產業結構升級,促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一)深化數字化管理。鼓勵企業基于生產、運營數據重構戰略布局、運營管理和市場服務,形成數據驅動的高效運營管理模式,提升智能決策、精益制造和精準服務能力。提升企業生產工藝、設備運行、質量檢測等生產環節數字化水平,打通生產側數據鏈,實行設備間實時數據交互與協同生產,實現產品制造環節動態調度。鼓勵企業打通物料采購、產品銷售、客戶管理、供應鏈管理等運營環節業務側數據鏈,打造數字化駕駛艙,實現經營管理可視化和透明化。到202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8%。(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二)開展平臺化設計。加快工業設計平臺化建設,發展輕量化設計、并行設計,提升研發質量和效率。大力發展無實物樣機生產等虛擬制造新業態,推進設計與工藝制造、運維一體化,縮短新產品研發周期。建設工業設計資源數據庫、工程實驗室等服務平臺,發展供應商參與設計、用戶反饋設計等新模式。鼓勵龍頭企業開放技術和資源,面向行業企業提供設計工具、計量測試、成果轉化與推廣等服務。到202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5%。(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
(三)實施智能化制造。開展智能制造提升行動,推廣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行業領先的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能應用場景。支持企業對資源配置、生產過程實時管控,打造示范引領作用強、綜合效益顯著的智能車間。聚焦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支持企業建設裝備互聯、系統互通、數據共享的智能工廠。支持企業通過精益生產管理、工藝過程控制優化、設備協同作業,建設智能應用場景。到2025年,累計建成1000個智能車間、400個智能工廠,實現重點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智能應用場景全覆蓋。(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通信管理局)
(四)促進網絡化協同。聚焦企業間數據互通和業務互聯等方向,推動供應鏈上下游共享各類資源,實現網絡化協同設計、生產和服務。支持骨干企業建設協同研發設計平臺,培育智能創作、云端展示、交互媒體等新業態,提高協同設計和快速服務能力。引導制造業企業、信息服務業企業、科研機構等跨界協作,建設共享制造平臺,整合生產制造閑置資源,建設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實現彈性匹配、動態共享。鼓勵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建立創新中心、產業研究院等機構,搭建行業服務平臺,提升專業化協同服務能力。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高度協同性的共享制造平臺。(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五)發展個性化定制。面向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推動企業實現供需精準對接和高效匹配。鼓勵企業搭建個性化定制平臺及模型庫,形成個性化定制體系。推動組件標準化、配件精細化、部件模塊化、裝配柔性化和產品個性化,發展大批量個性化定制。推動服裝、家居等面向終端消費領域開發定制解決方案,鼓勵電子、汽車、工程機械等高端消費領域提升產品模塊化設計、定制化服務能力。到2025年,培育一批柔性制造示范企業。(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六)推動服務化延伸。推動制造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發展,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鼓勵企業運用互聯網開展在線增值服務,發展設備健康管理、產品遠程運維等,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加強工業領域工程服務商深化數字仿真、制造信息建模等技術應用,提升工廠建設、運維數字化水平,向“工程建設+運維服務”轉變。支持企業提高資源整合能力,提供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開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建設“硬件+軟件+平臺+服務”集成系統,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系統集成服務。到2025年,建設400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
八、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省制造強省建設工作機制作用,統籌謀劃全省制造業“六新”突破工作,強化部門間橫向統籌,形成推進合力。建立專家咨詢機制,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調研,提供技術預測和政策建議。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加大工作推進力度,確保落到實處。(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范區、航空港區管委會)
(二)加強政策支持。發揮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引導作用,統籌實施重點產業鏈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全鏈式改造提升若干政策,圍繞制造業“六新”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